Skip to content

【松學校導讀:重點筆記】

🌱 Seedlings

旁觀他人之痛苦

  • 克里米亞戰爭:佚名的全景攝影
  • 西班牙內戰:萊卡相機發明
  • 二戰結束:攝影成為認知現實的主要媒介
  • 越戰:戰爭影像成為日常奇觀
  • Roger Fenton與Felice Beato皆有編導特色
  • Sontag認同Jeff Wall的《亡軍對話》

洪席耶美感論

  • 藝術起源於18世紀階層社會的動搖
  • 藝術的現代性:藝術和日常審美間,邊界的推移
  • 14個場景都是感性的共同體
  • 先感知革命再社會革命

資料庫美學

  • Bradford Paley曾創作《TextArc》
  • Manovich認為遊戲並非資料庫,而是演算法邏輯
  • 資料庫反轉符號學,將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明確/隱晦關係顛倒
  • Rosalind Krauss認為錄像是自戀的媒體
  • 資料庫電影創作者:Greenaway、Vertov

賦予形體的Chimera

  • 根據Jean-Louis Fischer研究,Teratology一詞在1830年後出現
  • Max Marcuzzi稱「怪物學是最寬廣的生物學」

改變邏輯的機器

  • 50年代末期,Frank Rosenblatt發明感知機(Mark I Perceptron)
  • 兩大AI:符號主義(Symbolic)、聯結主義(Connectionist)
  • DNN的三層:輸入層、隱藏層、輸出層
  • Charles Peirce的三種推論:演繹、歸納、溯因
  • Matteo Pasquinelli認為AI有「弱溯因」能力
  • 隱喻才是「強溯因」,Eco稱「沒有演算法是為了隱喻存在」

殘酷劇場與再現的關閉

  • 浪漫主義否定劇場的想像,在意空缺和死亡
  • 殘酷劇場在意「生命自身」,而非再現
  • Artaud想回到戲劇的原初狀態,破除文字性,回歸感官性
  • 殘酷劇場可以發生在每一個當下,是積極的遺忘

缺席的美學

  • 堆(the pile):911廢墟中的物件
  • 911博物館沒有重建雙子星,只是用水池留下足跡(the footprints)
  • 「藝術提出一個問題,設計提供一個答案」

可變、不變、微變

  • 「複製」的演變
  • 文藝復興後,建築才有複本,設計者才獨立出來
  • 數位表現主義案例:畢爾包美術館

RFID

  • 最初應用在蘇聯對美國大使館的監控
  • Katherine Hayles認為科技物也有它的認知過程

後設博物館

  • BYOD:自攜設備
  • 來自「由下而上」的生態博物館

認知組裝體

  • ATSAC:洛杉磯自動交通監控系統
  • Viv:由Siri開發者打造,曾是Siri頭號對手
  • Sociometer:MIT開發的穿戴式感知裝置,能探知社交時的誠實訊號

資料在地化

  • datum:基準點
  • immutable mobile:不可變的可移動體,由Latour提出。「現象或物件被轉譯到不同脈絡中,在抽象化過程,轉變了存在方式的物件、現象等,以此不同脈絡中的事物,可以匯集在一起並被運算。」
  • situated:ANT領域常用,類似local
  • local不一定規模較小,而要和global相對來看

新媒體與社會記憶

  • 社會記憶有正規和非正規
  • 皮克斯認為比起DCP,可編輯檔案的保存價值更高

談AR實境之敘事

  • Epic Wandering:開放式空間體驗
  • MoMAR:旨在透過AR使展覽民主化,致敬MoMA

The Image of Objectivity

  • 客觀性在19世紀誕生

論象徵性的物質性

  • 文化技術可以製造差異
  • 海德格認為自動門是某種納粹的起源,讓人不會留心他人

談虛擬技術的空間介面性

  • Matterport:全景應用
  • DIKW:資訊、訊息、知識、智慧

大社會資訊的承諾與挑戰

  • Social Computing:社會運算(挖掘真實)
  • 三種資料階級:創造者、收集者、運用者

時基媒體

  • 1994,奈良真實性文件。修正1964的威尼斯憲章,更注重場所精神
  • Nelson Goodman將藝術區分為Autographic和Allographic

媒體藝術蒐藏保存

  • U-matic:VHS對手Betamax的前身
  • ada.web:第一個網路藝術策展計畫

自拍風潮與敘事技術

  • 記憶減損:沒有目標的拍照無助於記憶

這裡沒有影像

  • 圖像轉向:Pictorial Turn,由W. J. T. Mitchell所提出。源自Rorty的語言學轉向(Linguistic Turn)
  • 數位影像讓視覺不再依附於物質性上

後數位攝影

  • Kim Cascone提出過後數位音像美學

因機構而死

  • MANS:Media Art Notation System,使用XML作為標準

AI可以創造藝術嗎

  • Morris Weitz:藝術是一種開放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