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動物化的後現代》導讀

🌳 Evergreen

「後現代的人類,已經無法經由社交來滿足對於『意義』的渴望,反而因為還原到動物性的需求而充滿孤獨。」(P146)

深入了解御宅評論,是筆者於此刻追求的人生快意之一。在注意到東浩紀先生的文本不可不讀後,便挑選了這本《動物化的後現代》,作為忙碌之餘的一點精神食糧。此舉也能讓筆者感受到,撰文時的自己是以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身份活著。

翻開本書前,讀者如若對一些艱澀觀念有基本認識,閱讀起來勢必順暢許多。導讀的意義正是如此,筆者也藉此機會重新爬梳作者觀點。

御宅族是日本文化的繼承者嗎?

名列「御宅四天王」之一的評論家岡田斗司夫,曾經將御宅族(Otaku)比作「日本文化的正統繼承人」。但作者並不全盤接受這個看法。於他而言,日本的戰後發展受到美國很大影響,而娛樂消費產業自然不會例外。「御宅族系文化」正是「利用美國生產的原料,重新塑造戰敗後曾失去的美好日本。」(P26)

因此,保守派當然會抗拒ACG文化。畢竟他們自豪的傳統已經覆滅了。

小故事.大敘事.大型非敘事

不論亞瑟丹托(Arthur Danto) 或李歐塔(Lyotard),哲學家約莫是在20世紀中後期提出「大敘事終結」的論點——自此,世界正式被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主宰。

東浩紀用了比較淺顯的方式來形容:

當世界還處於現代主義(Modernism)時期,閱讀一篇文學名著是很純粹的。讀者關注的點會比較著重在「情節本身」和「背後營造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小故事」和「大敘事」。相較起來,御宅們之所以會熱愛一部作品,很重要的原因往往是角色——準確來說,是角色設定的「萌屬性」。這被作者稱為「大型非敘事」。

讓我們再回顧一次:

  • 小故事是「情節本身」
  • 大敘事是「世界觀」
  • 大型非敘事是「角色設定」

故事消費.資料庫消費

80年代,官方帶頭二創的「故事消費」在日本盛行。等到萌屬性資料庫(大型非敘事的根本)和科技日趨成熟的90年代,閱聽人便大量產出致敬原作的「擬像」(Simulacrum)——以宅圈用語形容,就是那些同人誌、靜止畫MAD……東浩紀將此一風氣定名為「資料庫消費」。

談到同人創作,相關的版權問題只會被更廣泛討論。個人選擇站在較為從寬看待的角度,畢竟好的擬像確實能為原作錦上添花。要不是某個《不滅鑽石》的誤解向MAD,筆者不可能有機會聽見《絆双刃》;若非另一個為《命運石之門》十週年獻上禮讚的AMV,筆者不會這麼快就把《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加進歌單……

回歸動物或選擇清高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認為,「歷史」是「人」為了福祉和「他者」抗爭的過程。當人權真正落實,穩定的現代社會到來時,歷史即宣告終結。研究黑格爾的專家科耶夫(Kojève)將此想法作延伸,指出了歷史完結後,人類唯二的可走之路。

  • 動物的回歸(仿效美國):隨波逐流,擁抱「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
  • 清高主義(仿效日本):即便失去抗爭的理由,也要為了「形式」而抗爭

技術進步下,當人類不再需要彼此來滿足需求,社會便會失去共鳴。此即為開篇所引用的——「後現代的人類,已經無法經由社交來滿足對於『意義』的渴望,反而因為還原到動物性的需求而充滿孤獨。」(P146)

於是有群人選擇將自己投射於虛構的角色和情節之中。特攝迷從再三重複的變身橋段獲得快感,偶像廚因一成不變的的勵志發展流下淚水——「御宅族感性的核心,是由『即使知道是騙人的,還可以真心被感動』的距離感所支撐的。」(P105)

這並非逃避或幼稚之舉,而是一種尋找「意義」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