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觀光客的哲學》筆記

🌳 Evergreen

序言

  • 誤投(Mis-delivery)
  • 透過「不認真」重新連結經濟與政治
  • 盧梭的憐憫,佛家的無緣慈悲,家人的相互認取,都跟偶然性有關
  • 集思(Contemplation):班雅明語,類似從小單位思考
  • 看譯文時的藍色窗簾,也是種誤投(班雅明的「句是牆,詞是通道」)
  • 史蒂格勒認為卡斯說的「無限遊戲」才能維繫慾望
  • 東浩紀認為知識分子對世界的新變革過度反應了,要保持「自己也搞不懂」的觀光心態
  • 觀光、相片和漫遊者的概念是同時產生的(《觀光客的凝視》)
  • 盧梭的一般意志:關於認真的公共性
  • 觀光客的雙層構造:既是消費動物,也是自由的身體
  • 觀光客是二十世紀人文思想認為「非人的存在」
  • 施密特、科耶夫和鄂蘭都將全球化視為「非人的存在」
  • 諸眾/另一種選項:會利用全球化推行運動
  • 諸眾的團結連帶是抗爭遊行,觀光客沒有團結連帶但遊山玩水
  • 否定神學:與其說天主是什麼,不如說天主不是什麼
  • 羅蒂在思考團結連帶時提出感覺與想像力
  • 雙層構造裡有選擇個人的自由意志主義者和選擇國家的社群主義者
  • 世界共和國:柄谷行人語,從黑格爾的「資本=nation=國家」開展
  • 資本制/Nation/State:以上三者交織的複合體
  • 從柄谷轉換到東浩紀:資本相當於市民社會,nation相當於家族。家族藉由贈與而成立,國家藉由掠奪與再分配而成立,市民社會藉由交換而成立
  • 杜斯常思考人如何不成為恐怖分子
  • 哲學不是要解明規則,而是要展示規則如何變革

觀光

  • 觀光客的概念來自山口昌男的「中心—邊緣」圖式
  • 哈伯瑪斯認為他者可以相互理解,傅柯/德希達認為不行,羅蒂說該看情形
  • 觀光在易經是指「觀看國家的威光」
  • 觀光為何屬於近代?具大眾性
  • 觀光的發展來自英國勞動者的海水浴
  • 湯瑪斯庫克:旅遊大亨,開展近代觀光
  • 貴族的勢利崇拜和觀光客(動物)對立
  • 布爾斯廷批判觀光接觸不到實體,是假事件,並將旅行和觀光對置
  • 鈴木健認為,與其說世界平滑化,不如說更潤滑
  • 鈴木健認為社會制度更新要花300年
  • PICSY:傳播投資貨幣系統,使用馬可夫鏈
  • GETS:網路版的LETS,獲柄谷支持
  • CyberLang:概念類似智能合約,但早了十年
  • 傅立葉的法朗吉以拱廊街為模型
  • 加藤典洋和高橋哲哉曾爭論過日本戰後責任
  • 恐怖分子比起施密特「以公的標準」定義的敵人,更像杜斯所言的地下室人
  • 沒辦法「認真」探究孤狼的動機。因為比起政治性,他們更是文學性的存在
  • 東浩紀的三個企圖:重新看待全球化、從偶然性/不必要性思考、打破認真/不認真的界線
  • 凱因斯的選美理論與吉拉爾的三角形慾望,都和關注的事物被他人影響有關
  • 兩者都可被盧曼的雙重偶然性包含:指傳播雙方都有不確定性
  • 福島的二創形象會繼續再生產,所以不如推動黑暗觀光抵抗

政治與其外部

  • 盧梭作為思想家:遵從一般意志,被施密特所肯定
  • 盧梭作為文學家:從極權共同體變成個人主義者
  • 兩者間的衝突被卡西勒稱之為「盧梭問題」
  • 巴赫金將《憨第德》稱為「曼氏諷刺」之傑作
  • 《憨第德》批判萊布尼茲的至善樂觀主義
  • 道金斯認為基因是演化的唯一來源,被古爾德批評
  • 伏爾泰和狄德羅都曾在著作中讓虛構旅行成為思考實驗
  • 李維史陀和盧梭一脈相承,觀光客或許也是小小的人類學家
  • 康德提出永久和平的三個條件:共和制、各國聯合、遵循「普遍性友好」
  • 「普遍性友好」的訪問權宛如觀光權,永久和平必須和利己與商業精神掛鉤
  • 施密特的友敵理論:談論政治性之公,認為對其的探討不該參入其他判斷
  • 施密特認為若政治不存在,人就不存在,所以抵抗消弭友敵之分的全球化
  • 黑格爾的國家意志:將特殊性與普遍性統合,認為人的最高義務是成為國民
  • 因為人只能理解自己的特殊性,卻無法一個人活下去
  • 有沒有可能透過成為國民以外的方式獲得普遍性?
  • 科耶夫認為人是必須賭上尊嚴和榮譽,祈求他人認可的精神性存在
  • 耶拿戰役以降的後歷史時期,人是安逸的動物
  • 政治的喪失(自由主義化)近似於歷史的終焉(動物化)
  • 鄂蘭在《人的條件》中將社會性行為分成行動、工作和勞動
  • 鄂蘭認為勞動的位階優先於行動和工作,是人無法成為人的原因
  • 行動者必顯名,勞動者只是在供給生命力
  • 城邦也是被奴隸制所支撐,鄂蘭的論點受到很大挑戰:如齋藤純一的批評
  • 思索二十世紀人文思想的公敵「觀光客」,能跨越二十世紀人文思想之侷限
  • 人一定要是人,不能是動物嗎?我們能不能超脫政治性和公共性?

雙重構造

  • 康德的國家:可視為人格
  • 黑格爾的國家:類似市民社會的自我意識
  • 國家和自我意識就像是上半身和下半身
  • 二十一世紀,政治還是保持國族主義,經濟卻是全球主義
  • 自由意志主義:自由到接近無政府,和法律經濟學有關
  • 最小國家是「複數烏托邦得以存在」的框架
  • 諾齊克批評羅爾斯《正義論》,桑德爾則批評《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 社群主義是現代國族主義的展現,自由主義則是過往國族主義的展現
  • 自由意志主義才是全球化主義的展現
  • 全球化主義也相當於「〈帝國〉的體制」
  • 諸眾的概念來自奈格里和麥可哈特
  • 他們也批評鄂蘭切割公與私
  • 並非傅柯,而是德勒茲將規訓和生命權力對置
  •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60年代學運和女權運動的口號
  • 激進民主的戰略構想並非各個鬥爭的內容,而是團結連帶本身,導致空洞化
  • 東浩紀認為激進民主是「否定神學性的」
  • 德希達認為應要「避免言說」否定神學

走向郵件性的諸眾之方向

  • 複雜網路具備「大集群係數」、「小的平均距離」及「無尺度網路」三個特徵
  • 小世界網路圖形:稍微重新配置規則網路圖形,平均距離會快速縮短
  • 無尺度網路:加入「成長」和「優先性選擇」後,變得不平等的網路。其特徵為,有更多節點的頂點永遠可能存在。相當於冪次法則的長尾特徵
  • 《帝國》提及諸眾的活動場所是根莖之處
  • 東浩紀認為格子是比根莖更貼切的比喻
  • 小世界 + 無尺度 = 兩個帳號都是同等的人,但追蹤人數可能相差甚遠
  • 盧梭認為不喜歡彼此的人類因「憐憫」而創造社會(社會又創造不平等)

家族

  • 亞歷山大杜金提出第四政治理論
  • 伊曼努爾托德在日本受到關注
  • 托德認為共產主義的盛行,和外婚制共同體家族有關
  • 柄谷認為交換樣式D「聯合體」是A之「高次元的恢復」
  • 家族具有強制性、偶然性、擴張性
  • 盧梭:「人必須為了一般意志而死才行」
  • 德希達提出播撒,關於生殖的偶然性
  • 梅棹忠夫提出生態史觀,以乾燥與否將文明分為第一和第二區域
  • 維根斯坦以遊戲比喻家族相似性;堆垛悖論也關於模糊
  • 彼得辛格基於效益主義,認為類人猿應享有比嬰兒還高的人權
  • 沒有偶然性,辛格的一成捐款就只是稅金

詭異感

  • 達科蘇恩文認為SF是異化和認識同時實現的文學
  • 雨果根斯巴克創辦第一本SF雜誌《驚奇故事》
  • 羅伯特海萊恩被稱為SF先生
  • 羅馬俱樂部:著名智囊組織,發表過《增長的極限》
  • 高德溫法則:當線上討論不斷變長時,參與者把用戶或其言行與納粹主義或希特勒類比的機率會趨於一
  • 巴洛提出《網路空間獨立宣言》
  • 加州意識形態:仍是美國優先
  • 吉布森寫分身,迪克寫詭異感
  • 以網路空間做為比喻太侷限了,不一定非要進入某個世界
  • 象徵界比想像界更後設
  • 費奧多羅夫:俄羅斯宇宙主義者。力主「共同事業」,關心不朽和博物館
  • 一般意志2.0:類似直播彈幕,可視化視聽者的空氣

杜斯妥也夫斯基之最後的主體

  • 龜山郁夫:俄羅斯文學專家
  • 《地下室手記》影響存在主義
  • 《地下室手記》是為了應答《怎麼辦?》
  • 《怎麼辦?》是世界最初的女性主義小說
  • 車爾尼雪夫斯基有致敬盧梭的《新愛洛伊斯》
  • 龜山以弒父情節+三角形慾望+嫉妒與自虐狂解讀杜斯
  • 社會主義者→地下室人→斯塔夫羅金:理想主義者→受虐狂→虐待狂
  • 自由主義者=虐待狂=斯塔夫羅金,有的只是超自我
  • 盧梭的辯證法有闕如,沒辦法統合分裂的自己。不像杜斯
  • 要靠孩子超越虛無主義,即便成為失能的父親
  •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可說是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