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然寫作選》心得
🌳 Evergreen
「我像一位天真的自然書寫讀者,持續期待與觀察這個文類的演化與火花,這是老去的上一代唯一能做的事。演化安靜,卻從不回頭。」——吳明益
在散文和小說之外,環境史亦是自然寫作的重要一環。吳明益老師首先於前言提及兩位先驅:沃斯特(Donald Worster)及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一位從美國西部延伸到行星史,一位則以「哥倫布大交換」來引出生態殖民主義。而其實在環境史被納入學術正典前,寫出「野性蘊藏著世界的救贖」之李奧波(Aldo Leopold),就在1949年透過《沙郡年記》做出嘗試。
還有兩位學者不約而同地,都在談論「宰制」。米爾布雷斯(Lester W. Milbrath)的「宰制性社會」很直觀;艾斯勒(Riane Eisler)除了將近代社會比作具「宰制力量」的「宰制關係社會」,亦於《聖餐杯與刀刃》中,稱遠古社會為擁有「實現力量」之「夥伴關係社會」。
國際浪潮外,本土政治所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1980年,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指示應保護紅樹林,而蘭嶼卻迎來核廢料第一期。兩年後,首座國家公園在墾丁落成,與影響深遠的「全球大自然憲章」互相呼應。85、86年,則各別有因應大里三晃農藥事件而生,最早的民間環保團體「吾愛吾村公害防衛會」,以及於反杜邦運動中留下文獻,第一份反公害刊物《鄉情》月刊的亮相。
環保報導文學
於是臺灣自然寫作「從人文到非人」的歷程,便始於80年代。由專欄集結而成,1983年出版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被視為最早文本。而晨星出版陳銘民推出的「自然公園書系」,則是進一步推波助瀾。書單其中可見王家祥和陳玉峯的名字,兩人的行文風格其實都較屬於傳統的環保報導文學。前者在《臺灣自然寫作選》中登場三回,和劉克襄並列最多,並時常書寫到荒野和前文提及的李奧波。更為大眾所知的作品,或許是魏德聖導演《台灣三部曲》的靈感來源《倒風內海》。其還著有歷史奇幻小說《小矮人之謎》、《魔神仔》等作。2004年搬至都蘭照料流浪貓狗,持續關懷自然的實踐中。後者致力森林保育,寫過玉山圓柏和秀姑坪,文筆中帶有更深的理性。並為柯金源導演的紀錄片《神殿》配音,更以《台灣生態史話15講》的卡帶,啟發當年聽眾心靈。陳教授亦是一眾自然寫作者中,特別看重921地震對土地之影響的。
曾參與制定「台灣貓節」的貓奴心岱,也是那個時代便投入自然報導之作家。採用「新新聞學」筆法寫就,刻劃恆春林區管理處副技師林火星之心路,呈現出瓊麻產業史的《美麗新世界》,讓她蟬聯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甄選獎」。作為繩索主要原料的瓊麻,曾能在經由日本轉運至利物浦的過程中製造大量利益。然而農民卻始終只能作為「山奴」,被掌權者所剝削,或流淚看著中美演習的坦克輾過田野,直到麻繩沒落。
簡樸生活文學
陳冠學和孟東籬的路數則屬簡樸生活文學,有點像是隱逸派。妙的是兩人的文章都出現過宗教要素。個人對於陳冠學的《九月十日》別具感觸。閱讀該文時,彷彿和作者一同在別名為芒的菅茅中迷茫。從典雅的字裡行間遇見屏東糞箕湖的潘家人時,也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孟東籬在《愛生哲學芻議》裡藉由比較「愛生」(Biophilia)和「愛死」(Necrophilia)來傳達自身提倡的環境倫理,其豐富情史和一些令人直呼「やばい」的發言,也使眾人確信他著實「愛戀這個世界」。而Biophilia一詞也被威爾森(E.O. Wilson)所用,稱之為「親生命性」。這位和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有過論戰的螞蟻先生,另外還提出日後被《馴羊記》所引用的「孤寂世」(Eremocene)。
自然寫作的未來
到了徐振輔和《馴羊記》登上文壇之時,最常為大眾聽聞的自然寫作者也許已是吳明益了。最後一篇選錄進來,不只是老「吳」賣瓜的《忘川》融合蝶類知識及希臘神話,打造出和傳統自然寫作滋味十分不同的新觀點,替2003年編完的《臺灣自然寫作選》留下豹尾。
接下來呢?若要依我自身觀察,幫近年這類型的創作歸納出關鍵字,我會說是「生態」和「登山」。從投身西藏探查雪豹,跨足不同文體和歷史場景的《馴羊記》,到黃瀚嶢書寫知本溼地,同樣摘下金典獎的《沒口之河》,2024年還有新秀林敬峰入圍即是肯定,甚至觸及到標本和烹飪話題的《山獸與雜魚》。此外,《看不見的雨林》與《橫斷臺灣》等,剛好都來自森林系系友的暢銷書籍,也是一大亮點。讀者對於動植物的好奇並沒有停。
至於登山,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臉譜籌畫的「meters山岳文學書系」。這本身就是相關市場具足夠規模的證明。在《雪水消融的季節》和《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系列各自斬獲影視獎項之時,劉宸君的《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與郭熊的《走進布農的山》,同樣被金典獎所眷顧。另外還有《爛頭殼》導演兼DJ陳德政參與K2遠征的報導作品《神在的地方》。
這說明山依舊是那樣危險又極具魅力。而未來的自然寫作更會多元並立。
參考文獻
- 吳明益(2003)。臺灣自然寫作選。二魚文化
- 康瓅揚(2022)。臺灣自然導向文學的非人轉向。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