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重寫臺灣百年新詩史》筆記

🌳 Evergreen

  • 1925,楊雲萍創辦第一本白話刊物《人人》
  • 張我軍的台灣第一本新詩集《亂都之戀》,也曾部分刊載於此

詩史的波瀾風景

  • 目前為止,台灣有五本新詩史
  • 相較《台灣新詩史》的「文本主義」,《台灣現代詩史》的「文本至上」更注重文本自身,被本文作者所認同,並收錄了沒那麼主流,曾是夫妻檔的張健和蘇白宇之作品。而洛夫則同時受到兩本詩史之肯定

臺灣大陸新詩百年交流史

  • 五四時期是所有華文新詩的共同源頭
  • 沈奇和陳仲義都是關注臺灣詩壇的中國詩評

三種痛苦

  • 洛夫的痛苦:孤身來台,選擇大陸或台灣
  • 林亨泰的痛苦:從日治到民國的語言轉換
  • 張我軍的痛苦:類似洛夫,但方向相反

台灣女詩人互文文本

  • 葉紅女性詩獎:華文圈唯一女性詩獎
  • 女鯨詩社:台灣第一個女性詩社
  • 李元貞:除了參與女鯨,還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是臺灣婦運先鋒
  • 克里斯蒂娃將文本分成種動文本(genotext)和現象文本(phenotext),前者被視為拓撲,屬於符號化過程,較深層;後者被視為代數,是人們日常溝通的語言

笠社政治詩的歷史語境

  • 1964年,笠詩刊和吳濁流的台灣文藝創刊
  • 許世楷:台灣新憲法草案發起人
  • 李敏勇:拿過國家文藝獎

三位醫生詩人

  • 鄭炯明被陳千武提拔
  • 關鍵字是「抵抗的詩學」
  • 鄭炯明的兒子是鄭秉泓
  • 江自得以病理介入社會
  • 擔任過阿米巴社長
  • 相較鄭和江,曾貴海是最激進的
  • 受《生之慾》影響而投入南方綠色革命
  • 三人合著過《三稜鏡》

大陸遷台詩人的主流匯成

  • 1951年,新詩週刊由「詩壇三老」 鍾鼎文、葛賢寧、紀弦共同開辦
  • 鍾鼎文是自立晚報總主筆
  • 蘇雪林發起省婦協,曾登上文訊創刊號封面
  • 洛夫和瘂弦曾服務於明德新村的海軍電台
  • 文曉村是葡萄園詩刊的總編
  • 野風雜誌由台糖職員所創,走抒情風格
  • 「天狼星論戰」由余光中對上洛夫
  • 楊喚曾是葉泥下屬,兩人想過一起辦詩刊
  • 葉泥還發起過「獵人集」詩人小聚
  • 《南北笛》季刊是南北部詩人的串聯,不屬於任何詩社和詩派
  • 作者認為紀弦和覃子豪會賞識本土詩人,可能是因為懂日文。兩人都致力新詩的教育推廣
  • 黃荷生是紀弦的「路門五傑」之一,經典詩集為《觸覺生活》
  • 胡楚卿帶花蓮學生編印海鷗詩刊。敻虹投過

《六十年代詩選》與《七十年代詩選》

  • 也斯在1962受前者影響
  • 楊牧有批評過後者
  • 「六十年代」只是觀念標示,實則收錄五十年代的作品
  • 羈魂說《詩朵》是「第一本由香港年青一代所創辦的詩刊。」
  • 劉以鬯曾主編香港時報的副刊《淺水灣》
  • 《好望角》和《創世紀》合作密切
  • 古倉梧曾任漢聲主編,認為三、四十年代的山峰比較明朗,並發表《請走出文字的迷宮》評論《七十年代詩選》

論散文詩的生成與泯滅

  • 劉半農將波特萊爾的Poème en prose翻譯成「散文詩」
  • 散文詩也有兩個根球,分別是劉半農、魯迅等人對波特萊爾、泰戈爾等文體之臨摹。另一半則是風車詩社的超現實
  • 秀陶的《白色的衝刺》被商禽視為「驚心」論之濫觴,但本身高呼「散文詩何必獨沽驚心一味」
  • 驚心的代表是蘇紹連
  • 紀德的《地糧》影響蘇紹連
  • 《詩學》將文學分作抒情、敘事、戲劇
  • 沈臨彬寫各種手記,人稱「方壺漁夫」
  • 杜十三被白靈稱作跨媒介的「火焰之子」,認為文學該從先驗式第一自然和人造式第二自然轉往聲光電波構築的第三自然
  • 莫渝熟悉世界散文詩史,曾任笠詩刊主編。積極譯介法文詩,主編《台灣自然生態詩語》

顏元叔與《中外文學》的批評實踐

  • 顏元叔用「定向疊景」來說明葉維廉的詩作
  • 比起重視形式的新批評,顏元叔更重視主題
  • 他認為「文學是哲學的戲劇化」,重視詩的道德,所以喜歡余光中的民族情感
  • 結構字質相對說:由蘭森提出,將結構視為詩可被轉述的「內容」,將字質視為詩的本質,兩者可分開。不同於提倡反諷的布魯克斯
  • 唐文標事件:認為現代詩太舶來而引發論戰
  • 中外文學是包容新舊世代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