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菜場搜神記》】
🌳 Evergreen
2022/12/11,星期日下午。
我錯過了很感興趣的藝術電影《第五級別》(Level Five),卻候補到由飛地書店主辦的「街市搜神記」對談門票。
這是我初次見到講者之一,同樣來自臺藝、經營粉專「蘇菜日記」、在著作《菜場搜神記》扉頁替我簽下「環遊市界!」的蘇凌。不論數位、實體,她的妙筆都記述著臺灣各地的菜市場逸趣。大學時期覓食範圍的重疊,加上作者人如其文的親和力,讓我忍不住在會後上前攀談幾句。
「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乃是一切工作的基礎。」美印科的大學姐,手作品牌「民間美術」創辦人呂秀蘭如此相信——「因此她會要求每位新進員工從上菜市場買菜做起,每天和同事一起踏實、簡樸地過日子。」年輕人在市場悠然穿梭,和阿公阿婆競撿便宜,理當如學姊所要求、如蘇凌這般稀鬆平常,而我的敬服卻油然而生。可能是錯過了把臺語練得輪轉(流利)的機會。或欠缺邁出第一步的決心吧——人們總是欽羨著那些自己未能企及的人事物。
黃石市場是她的起點,也是我曾在課間踏足的散心地。有時會思考,滿懷心事的路途,還能否被喚作「散策」?但其實在那充滿生命力的環境,不必、也無暇去考慮這些。只因生意人會以十八般武藝接住每個過客,為了自家老小的暖飽揮汗拚搏。
時間地理學中,有個名為「組合制約」的概念,很好地詮釋了那種,我們珍視的「人與人的連結」。某段關係的產生,需要湊齊的條件遠比「自然而然」來得嚴苛。即便只是段萍水相逢的蔬果買賣,背後都有我們平時不會注意到的運銷產業鏈相助。古話有云:「天時地利人和」,說得正是這個道理。
市場那紛亂壅塞、自成一格的秩序,代表著有那麼多條「時空路徑」在此產生共存關係。相互碰撞出的聲景,興許吵雜,卻是人們亟欲表達自身存在的證明。恍惚間或能聽見那句:「別人置𨑨迌,我為生活拼淡薄。」但很快就會被隨遇而安的豁達笑顏驅散而去。
對我而言,這便是超級市場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市場的理由之一。因為能遇見更多五花八門的故事,我們才更有可能想起,該開始收拾各自處境的原因;因為能遇見越多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就越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偷走前進的勇氣、明白用力放聲吶喊的意義。
來到浮洲,來到臺藝,有一陣子覺得是混沌理論在跟自己開玩笑。但現在的我要比那時能夠釐清,這段苦樂參半的機緣,可以教會我什麼重要的事了。
下次在宮口街古早味喊出「一組!」(包含蘿蔔糕、糯米腸和芋粿Q)時,我會在短瞬的等待時間內意識到,有多少人曾在此駐足。
如果有台足以曝光夠長的相機,我的他們的身影總會在某個瞬間,一起填滿畫面的每個空缺吧?這種「同地異時」的相互肯認,算得上一種「想像的共同體」嗎?
儘管我們錯過彼此,但正因為我們都錯過彼此,才會更珍惜未來每次機率渺茫的偶遇。
那即是《菜場搜神記》序章所言:「不為錯過的可惜,此書紀錄了每一次的不期而遇。」
警語:一個人嗑完一組會膩,請記得結伴前行。